康蕾
Kang Lei
康蕾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,教授,硕士生导师
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
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第二届研究员
2018-2021年 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,获博士学位
个展:
2019 首届 “ 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 “ 双个展 中央美术学院校史馆西厅;
2017 “语上 “双个展 桥艺术空间;
2016 无边的生长 康蕾作品展 今日美术馆;
2015 四月青蓝 康蕾作品展 大都美术馆青年艺术空间;
2014 距离与对话 康蕾作品展 巴拿马当代艺术美术馆。
出版 :2017 《世纪新艺丛-康蕾 》 岭南美术出版社 编著人;
2016 《无边的生长 - 康蕾作品》 今日美术出版社 编著人;
2012 《西方素描语言经典:后印象主义素描》 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著人;
2011 《康蕾》 河北美术出版社 编著人;
2008 《色彩教学》 高等教育十一五全国规划教材,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基础系列教材.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著人之一;
2004 《康蕾教学》 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著人。
博士毕业创作《乐园2021..世界》 |
《乐园2021.世界》”乐园“是现实世界的隐喻,也是精神世界的象征。《乐园2021.世界》,画面是一片明亮又深深的粉色。我在2021年 “看见” 粉色,是因为对抗长时间的疫情带来的暗沉低落的情绪,经历了黑色的《乐园2020.长夜》和《乐园辑录》系列作品的创作之后,触底反弹,突然间想画一片明亮的粉色,也是疫情以来又一阶段的心理状态。我的作品记录的不是一个客观真实的空间,而是客观和真实。--康蕾2021年
《乐园2021..世界》局部1
《乐园2021..世界》局部2
《乐园2021..世界》200×520cm
丙烯 2021年
《乐园2021..世界》1 200×140cm
《乐园2021..世界》2 200×140cm
《乐园2021..世界》3 200×140cm
局部3
局部4
《乐园2021..世界》局部
其他作品赏析 |
《万物共生》(The Garden of Kyosei)
艺术装置 2021年
佳能x康蕾《万物共生》视频
《万物共生》局部1
《万物共生》局部2
《万物共生》局部3
《小径分岔的花园》局部3
《小径分岔的花园》200×700cm
综合材料2017年
《乐园2020.长夜》170×215cm
布面丙烯2020年
《乐园.辑录 》1 丙烯
28×23cm 2020年
《乐园.辑录 》2 丙烯
27×22cm 2020年
《乐园 2020.Stop》170×240cm
油画 2020年
《惊蛰 .2020》布面丙烯
73×60cm 2020 年
《乐园2020.刺痛》150×242cm
丙烯 2020年
《乐园.2019浮光掠影》
200×280cm 坦培拉
《无相》坦培拉
160×300cm 2016年
《乐园2016,刺痛》坦培拉
200×560cm 2016年
《乐园2016,生长》坦培拉
200×560cm 2016 年
评论节选:
“艺术不等同于哲学,但艺术含有哲学意味是它的应有之义。康蕾不会故意在作品中板起面孔向读者说教哲理。不过,她善于根据自己的身边事物和生活体验进行某种带有哲理性的思索。----------康蕾从文化深处体会和吸收中国艺术的精髓,即使在借鉴其写意性的语言时,也主要从精神的层面入手,探索如何使其融合在油画语言中,以拓展油画表现的空间和深度,而不是浅层次地挪用中国画笔墨符而削弱油画语言的特质。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。----------借用刘勰在《文心雕龙.情采》中”为情而造文“这句话并改动其中的一个字,来做本文的标题,因为我感到康蕾的画确实是”应物所感,感物吟志“,是”由物生情,由情生文(艺)“的。”
--文章节选自《为情而造艺--康蕾的画》
邵大箴
(美术评论家,中央美术学院教授/博士生导师)
“她的创作,用流动的笔触不断地层叠,不放纵,也不是勾勒严密,不追雕刻般地塑造,但保持着形象的合理性,延续着她的写生经验。她让或大或小、或宽或窄、或厚或薄的笔触在感觉中交错成形,是她研究丹培拉技法并灵活运用的结果。用行话说是”既不死抠,形又不散。“用她自己的话说,是喜欢乱中有序”乱中不乱,不齐之齐“。--------------那些貌似很有力度的厚涂的颜料,会淹没并融化在稀薄的色层中;那或宽或窄、或大或小的笔触,在空间中时进时退、或明或暗地闪烁。”有序“,是她在灵活多变的画面中进行地顺水推舟的组织,使其画面的结构达到她想要的表现力。-------她善于把画面的深浅层次加以组织,在保证物象可辨认性的同时,产生出另外的深浅结构,脱离物象,漂浮、散乱,由于她的”写“,造成了似乎随意,实为精心的效果。这与她所说的”乱而有序“有关。善于运用透明与不透明的色彩感觉,这与她色彩感觉的敏锐有关,也与她对材料、材质的研究有关。
--文章节选自《纯真和深邃的眼睛》
马璐
(艺术家/中央美术学院教授/博士生导师)
康蕾作品中的距离,无论是远是近,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,都能够撞击出一种灿烂与辉煌。对于这种源自心灵深处灿烂与辉煌,康蕾采取了相对含蓄的表达方式。她没有像西方表现主义那样追求力量,也没有像传统工笔画那样追求克制,而是让它自然流露,让它自我烂漫。”
-- 节选自《距离与对话》
彭锋
(美术评论家/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/教授/博士生导师)
“她在一个看似乐园的境域内,构建出一个众相杂陈的生动的感觉世界,在物色图式中形成意象俱足的美学观念。令人惊叹的是这片乐园中一颗颗仙人掌上拔出的利刺与内质的娇嫩,调动出各种触摸感、刺激感,幻灭感,疼痛的内在,所带来的复杂情感。创作不仅仅是为了抵挡遗忘,其实更是编织记忆,获取豁达人生。”
--节选自《取象造境与共生和谐--康蕾的艺术视域》
张鹏
(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学报编辑部主任)
“康蕾的作品始终着眼现实却又不着痕迹地与现实有一种疏离。---在她看来,传统与现代、抽象与具象、思想与表达、内心真实与视觉直观间都存在着距离,而且这些距离并非一成不变。她痴迷的就是通过有效的手段在创作中探寻距离的变量,在相对两极的”即“与”离“之间寻求艺术的意义。--------她坦然地直面人性的弱点。那长满仙人掌的乐园就是她内心世界的缩影,美丽与利刺、诱惑与恐惧并存。
--文章节选自《生长,蔓延--对康蕾创作状态的观察》
吴洪亮
(美术评论家,北京画院院长/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)
“在康蕾的艺术中,自我主体总是被有意无意的投射到她所选择的对象、她对对象的具体描绘中,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让渡。--------
康蕾的创作非常独特,既没有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油画的严格主题和叙事,同时也没有前卫艺术在”图像时代“的视觉刺激,但是,她总能在看似平凡的主题内容、视觉 形式中找到引人入胜的亮点,吸引人、打动人。康蕾的绘画总对某些已然过去的东西和情绪感兴趣,但传统对于她来说,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概念化遗产,而是具有温度的。”传统“可近可远,关键在于,我们用什么样的”心“去触碰它们。而且,对于康蕾而言,无论是在现实意义上进入历史的古装戏剧、民族风情,还是在心理层面上具有暗示性的青春、少女、向日葵,都带着某种”记忆“的视觉特征,这些”记忆“或者早已被遗忘,或者潜藏在大脑的深处,但康蕾通过自己的感受和艺术表达,将它们重寻回来,赋予其当代性,重新让陌生变得熟悉、冰冷变得温润。在不可避免的遗忘和自我重寻之间,康蕾建构起她的美学世界。”
--文章节选自《遗失与重寻:观康蕾的绘画有感》
盛葳
(《美术》杂志副主编/博士/批评家/策展人)